东莞市规划部门为何抵触跨线桥的建设
东莞市规划部门,在多个场合,都发表过类似“高架桥割裂城市、影响商业开发”“修建立交,将不利于地块间的慢行联系”的言论。最近竟然声称,松山湖迎宾路与新城路立交会影响城市开发。 我们能理解规划局这样表态的历史原因:东莞曾经建设了一批苜蓿叶型立交,如东莞大道三元立交等。众所周知苜蓿叶型立交的四个匝道浪费土地、左转车流交织严重,造成三元立交辅道经常发生严重拥堵。东莞市规划部门终于意识到苜蓿叶型立交是错误的。 实际上,立交桥分为各种桥型,只有全互通型、双喇叭型等才影响商业开发。而苜蓿叶型因浪费土地,早已淘汰;市公路局近年来在镇区修建了很多分离式立交,分离式立交占地面积很小,不影响平交路口通行,不会影响商业开发。 如G107信立农批市场路段,甚至在没有平交道路的情况下,单纯为上跨农批市场而修建高架,使主路车辆快速通过,地面路口采用灯控进入市场。可以说,G107信力高架桥完全是为慢行系统和商业设施服务的,是便于商业开发的举措。 而贵局竟然认为高架桥不利于慢行系统和商业开发,这种思想是落后于时代的。上海市延安高架路,以及我市信力农批市场路段,完全可以证明:重要路口上跨是有利于慢行系统的。 特此咨询两个问题: (1)贵局为什么把苜蓿叶型、双喇叭型立交的缺点,盲目扣在分离式立交的头上,错误地认为所有桥型都会影响慢行系统?这是不是乱扣帽子,不尊重知识的做法? (2)贵局“松山湖第二通道”项目终点位于兴园路石大路跨线桥,将大量过境车流引入新城路红棉路口(即八匹马雕塑处)。目前在车流不大的情况下,松山湖的过境车已经偏多,将来又引入过境车,必然造成拥堵的黑点。如果新城路不建桥,有何措施防止此处拥堵? 请贵局不要将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
交叉口形式将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周边用地开发情况、轨道TOD规划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 莞惠城际松山湖北站位于迎宾路-新城路交叉口处,未来将会有多条轨道在此交汇形成交通枢纽,周边地块规划结合枢纽进行高强度开发,交通方面规划打造友好舒适的慢行出行环境,若交叉口修建立交,将不利于地块间、地块与轨道站点的慢行联系。 我局正在编制《松山湖第二通道规划方案研究》,规划新增松山湖大道的平行通道,衔接市区与松山湖,建成后将减缓迎宾路-新城路交叉口的交通压力。
0参与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