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票价新方案中的按公里决定一票制不符合实际
我认为,新方案中的一票制不符合实际应用,理由如下几点: 1. 对于经常乘坐24-36公里的乘客来说,原本最低票价2块,现在变成了全程3块,这对于坐全程的乘客来市影响不太大,但对于短途乘客来说,单单坐几个站的,这就有点不太切合实际了。市发改局在多单市民投诉建议单中的建议是:如果市民出行距离较短,建议尽量选择乘坐2元统票公交线路。但有没有试想过是否一定会有这条2元统票的线路会经过市民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呢? 2. 对于东莞巴士以往5-7块,甚至8块以上的跨镇公交自然会优惠很多,但是否有考虑过其他例如新城公汽一样的线路呢?(612,625,628,631,632等线路),这些线路,都是在24-36公里之间的,如果按照新方案按跨里程来收费执行,沿途市民将大受影响,为什么要原本2块就可以乘坐的市民,要在这次的公交票价改革中增加1块钱的负担,而对于36公里以上的市民来讲,则优惠大半? 3. 周边的珠三角城市公交票价相对于东莞来讲,则优惠更加明显。例如,广州则大部分实行2元统票;惠州也一样,跨36公里以上的,照样是实行2元统票(除跨区K开头的公交外),那么对于东莞的新一线城市来讲,是否也应该参考一下呢? 4. 像东莞巴士以往的收费方式来讲,实行坐多少段,收多少钱,请问有什么问题呢?这样,既公平又公正,上车时刷卡按照路程开始收费,下车时按照所跨的里程来结束收费,何尝不是最公平的收费方式呢?当然,水乡新城公汽的收费方式(分段递减统票除外),因为一上车一口价的收费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无论跨多少站,上车点离终点站越近,则便宜,反之,则越贵。其实很多乘客都是坐区间的,上下车刷卡则可以根据所跨里程进行收费,公平公正原则没毛病吧。 以上几点,请发改局认真考虑,实行分段递减一点问题都没有,上下车各刷一次卡方式计费,则体现跨里程需要所收费,公平公正。改革中的统票则非完全适用。
你好!你的来信收悉。感谢你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对我们的信任,现就你反映的问题回复如下: 一、2015年,为解决跨镇区公交乘务员人工售票乱收费屡禁不止以及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市公交改革中不再实行有人售票。为解决无人售票和不使用公交IC卡的收费问题,经公开征求意见和市政府同意,我市对跨镇公交按不同的收费方式分别实行分段计费票制(使用公交IC卡)和分段递减统票(适用于投币方式)。实施4年以来,分段递减统票由于计费方式较为复杂、短途付现乘客票价水平较高、同路程往返不同价等问题,加上我市是一个外来人口较大的城市,乘客持卡率不到50%,导致分段递减统票计价方式群众意见较大。为统一和完善全市公交票价政策,今年,我市参照深圳等大城市的做法,制定了《东莞市完善城市公共汽车票价听证方案》,方案对全市公交票价计价方式提出两个不同的方案,其中方案一按线路里程实行统一票制(24公里以下的线路票价为2元/人次;24公里-36公里的线路票价为3元/人次;36公里以上的线路票价为4元/人次);方案二按线路里程分别实行统一票制和分段计费(24公里(含)以下的线路票价为2元/人次;24公里-36公里(含)的线路票价为3元/人次;36公里以上的线路实行分段计费)。在我局召开的价格听证会及专家论证会上,所有的参加人以及专家均支持方案一,认为按里程实行统一票价更加简单易懂,整体票价也比较低,特别是对乘坐超过平均里程的乘客可大大减轻负担。 二、据向市交通运输局了解,目前全市24公里(含)以下的线路共有354条,占比达到81%,基本能满足大部分乘客实现低票价出行需求。对于部分短途乘客乘坐24公里以上线路负担增加的问题,我局在制定方案时已与交通部门积极沟通,建议交通部门优化线路设置,避免因线路缺位不得不选择票价较高的长距离公交线路,减轻群众出行负担,提高公交出行效率。另外,为了完善主干公共交通的接驳,服务短距离出行需求,东巴公司在主城区推出了6条微循环线路公交(微巴),并实行低票价政策(1元/人次)。 三、您的意见收悉,感谢您提出的意见。 此复
0参与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