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阳光热线问政
阳光问政>问政详情

社区医院就诊太难了

香怡 来自:中国 发布日期2020-12-06 10:34:11 状态: 已回复 编号:267875
处理用时:20天17小时49分
有了社保卡,每一次却必须来社区就诊,周末人非常多,排队排一两个小时,有时候甚至更久,而且又不方便停车 。
建议:
1.社保卡可以直接在东莞任意医院就诊【深圳就是这样】
2.专门开设转诊窗口【人多的情况下直接转去其他医院,分担压力】
3.直接APP上办理转诊
4.增加门诊医生数量【医生资质是关键】
5.周末这么多人就诊,人流密集,政府就没有想过感染问题吗?
总之,社保卡除了可以报销一点外,真心使用不方便。
问政部门:医保局
分享

官方回复

一、根据《东莞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的有关规定,东莞市社区门诊统筹制度定位为通过较低的缴费,在社区解决参保人常见病的问题,解决最基本的医疗问题,同时强调在家门口看病,最大程度方便治疗,社区卫生服务和门诊医疗保障,一直是保证基本医疗。在考虑到确实有部分参保人病情所需,需要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就医,建立了转诊制度,主要落脚点是利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门诊就医问题。基层首诊并非强制规定,患者可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就医。但参保人如果想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则需遵守包括就医制度在内的社会医疗保险办法规定。
     参保人在其社区门诊就医点就医,主诊医生可根据病情诊治需要为参保人办理转诊。是否符合转诊标准,是一个医疗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由就诊医院的医务人员根据病人病情和本院的诊疗技术水平作出综合判断。经首诊医疗机构确定无足够条件诊治抢救或病情严重且首诊医疗机构无条件(无设备或技术等)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需转往上级或专科医疗机构诊治的,再按规定转诊。
    若取消转诊由参保人自行选择就诊医院,同时同等享受社区门诊医疗保障待遇,则有以下问题需考虑:一是不符合国家和省新医改的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市医疗与卫生服务机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服务格局的形成。二是在我市社区门诊医疗保障基金有限的现实情况下,要无限制地满足参保人医院门诊需求,其缴费与实际医疗消费将出现极度不平衡,意味着需要大幅度提高社区门诊医疗保障缴费标准,增加社会各方面负担,这种做法目前很难实现。三是这将导致我市整个社区门诊制度不能有效执行,参保人将不能就近享受较高报销比例的门诊医疗,我们将失去多年来逐级诊疗制度的良好成效,将可能重新出现集中去大医院就诊的现象,重新面临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要手段,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从2008年以来,我市就通过建立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社区门诊统筹制度,坚持“社区首诊、逐级转诊”的医保管理及支付方式,对分级诊疗、基层首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到大部分群众、上级部门及同行的肯定。也就是说,我市关于建设社区门诊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符合国家、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有关要求。我省深圳、珠海等地市在医保支付方面也是类似的做法,通过坚持“社区首诊”的医保管理及支付方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二、我市在建立公平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构建了以重大疾病医疗保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根据《东莞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及有关规定,在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可以用人单位、村(社区)为单位统一选择参加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已参加住院补充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或村(社区)可为全部或部分人员参加医保个账。未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不得单独参加补充医疗保险,未参加住院补充医疗保险的人员不得单独参加医保个账。
医保个账由本人管理使用,用于支付本人及家庭成员在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医药费用、预防接种、健康体检等相关费用。参加医保个帐的参保人,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医及购药,可直接使用社会保障卡医保个帐资金在现场划卡结算。其中,参加医保个帐的参保人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结算时,无论是否转诊,都可直接使用医保个帐资金在现场划卡结算。

问政人评分

3分

我要说两句

4参与

3评论

  • 秀色可餐12-28
    次次去社区写转诊暑都排一二个钟队,有时还不给你写的呢,真的是使用起来特别麻烦不方便
    来自:东莞市
    回复
    0
    举报
  • wing_o112-10
    管理者制定政策的人都不用排队,怎么会理解
    来自:东莞市
    回复
    0
    举报
  • jsz12-07
    你问政的部门是金卡。不用管这么的。
    来自:东莞市
    回复
    0
    举报
加载更多内容
  • 知东莞App
  • 东莞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 东莞阳光网微博
  • 东莞阳光网
    微信公众号
  • 东莞电台
    微信公众号
  • 莞视频微博
  • 民生视点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