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阳光热线问政
阳光问政>问政详情

市民问政标题:反对城市不合理规划建设(鸿福路口片区建人行天桥)

东莞市民hy 来自:中国 发布日期2021-01-12 17:43:05 状态: 已回复 编号:271226
处理用时:15天1小时53分
据悉,东莞政府规划在“东莞大道—鸿福路路口”建设4组慢行连桥系统,总长约3.5km,计划总投资约3.74亿元,链接中心广场绿地与黄旗山城市公园的空间联系。作为关心东莞城市建设的一名市民,有几点反对意见,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更谨慎更全方位地去考虑:
(1)首先,针对鸿福路路口这条人行天桥而言,是否考虑为“重复建设”。
3.74亿元的投资,如果不是合理化的深入民心的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就是浪费纳税人的税金。为方便市民行走,目前该地段承载着地铁1、2号线交汇换乘,已经拥有较健全功能的地下行走空间,而且也保证了行走安全,避免了跳桥等事故风险。目前缺乏的只是:对市民的地下通道行走的引导与市民行走习惯的培养而已。
(2)鸿福路口是中心城区最核心的地段之一,周边汇聚了市民服务中心、
国贸、“台商-农商”商业办公集群、第一国际商住集群等重要城市公共与商办服务空间,目前这个路口整个路面建设大气宽阔,人行天桥的弊端就是很大程度上对这种城市空间景观的严重破坏,更不是能够作为根源解决路口交通压力的有力方案。
(3)地面几层的慢行系统设计更不是合理,本身该路口周边已不缺乏休闲
慢行空间,国贸、市民服务中心都是近年来较新开发建设的,不缺乏绿化生态、也不缺乏设计风格。
     (4) 人行天桥的弊端还表现在很多方面,现有的设计方案并不一定能跟得上时代的飞速发展的节奏,考虑利用率到底会有多高;天桥设置是否有兼顾人性化,对老弱病残的使用提供便利渠道等等问题。
      最后强调一下,东莞还有其他很多惠民便民工程等着政府开发扶持投资建设。政府工程还是要更注重民心,多开展民意调查。
问政部门:自然资源局
分享

官方回复

您好,非常感谢您对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工作的关注和意见。经研究,我局回复如下:
一、关于项目必要性的问题
东莞市中心区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经过近3年的充分酝酿和设计,现已形成了成熟稳定的方案。2017年,按照市政府工作布署,我局牵头编制了《“两轴三节点”总体设计》研究, 针对东莞大道两侧的慢行交通联系开展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并提出了缝合东莞大道两侧城市功能,打造城市阳台节点的立体慢行系统方案构想。2020年年初,我局启动了中心区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的前期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工作,组织开展了多轮细致的现场调研,广泛听取相关地块业主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征求了相关部门及属地意见,明确建设、运营模式,形成了成熟的设计方案及实施计划,并邀请了来自上海、广州、深圳的规划、交通、建筑、桥梁、结构、施工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评审。在上述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市政府最终慎重决策开展莞市中心区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的建设工作。
该立体慢行系统是构建“东莞8 公里”城市慢行主轴和“一主三副五环七园”的城市慢行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方案以“中心城环”和“智享绿链”为理念,规划4组连桥,整体连接了旗峰公园、会展西中心绿地和各个商业文化节点,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安全、优质的出行环境,切实提升中心城区的活力和品质。
根据专业设计团队于2020年3月份对东莞大道-鸿福路路口及周边248 公顷范围的大数据分析显示,该区域每天有近100 万人次活动,人群量大、密度高,人群年龄段以年轻人为主,活动范围大,但活动轨迹被东莞大道和鸿福路打断,现有的地铁地下出入口及地面过街设施未能满足中心城区核心地段慢行出行日趋网络化、便捷化,亟需打造地上、地面、地下人行系统高效复合连接的发展趋势需求。
热线所提及的鸿福路口人行天桥建设问题主要涉及立体慢行系统中的1、2号桥。1号桥的线位起于第一国际已成型的二层步行系统,跨过东莞大道往北走,经过嘉宏、台商和农商行前广场,跨鸿福路到达国贸中心的前广场,与现有地铁的地下空间线位并不重复,是“东莞大道-鸿福路路口”过街需求的错位补充,有利于加强东莞大道东西两侧及鸿福路南北两侧的空间功能联系。2号桥距离鸿福路口北侧约300米,连接了国贸中心西北门、市民服务中心、会展西中心绿地,便捷地把最具人气的商业办公综合体和绿地公园串联起来,具有传统地下通道不可比拟的特点,可有效分担鸿福路口行人过街压力,并为中心区提供了高品质、无障碍的慢行支路系统。
二、关于项目合理性的问题
该立体慢行系统项目所在的中心城区“一心两轴”范围是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统筹推进的高品质规划建设片区。项目周边汇聚了众多公共休闲空间和慢行空间,其中市民服务中心是现场指挥部统筹推动完成的第一个城市品质提升标杆项目,是在2000年初“五年见新城”时期的标志性建筑物——国际会展中心的基础上改造升级而成的,改造后的市民服务中心室内开敞明亮、井然有序,室外绿意葱葱、活力十足。未来该区域将还有市民服务中心三期、黄旗广场等项目的建设落成,随着这些商业和休闲空间的逐步落成,愈加需要一个公共轴带把他们串联起来,让各种使用人群无障碍便捷地到达商业办公、文化休闲、公园绿地等空间。
中心区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正是基于这种发展需求,开展了深入研究,4组连桥选线合理可行,其中1号桥连接第一国际-台商农商行-国贸中心;2号桥连接国贸中心-市民服务中心-会展西中心绿地;3号桥连接市民服务中心三期-西瓜岭-规划展览馆;4号桥连接规划展览馆-黄旗广场-旗峰公园入口广场,最终该立体慢行系统将我市中心区最具人气和商务活力的建筑街区与最具人文自然的公共空间进行无缝连接,是中心区城高品质慢行系统的点睛之作。
三、关于项目景观影响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都市核心区,立体慢行系统规划建设已有许多的成功案例,串联重要商业、办公、公园、滨水节点等多元目的地的人性化立体慢行系统,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城市景观。例如,美国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韩国首尔空中花园Sky garden、上海陆家嘴空中步行连廊、厦门山海步道、广州云道、深圳莲花山笔架山空中走廊等,都是广受好评的立体慢行系统项目,也是重要的城市网红景观打卡地。
我市中心区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经前期深入研究,反复比选,最终的选线及方案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对城市道路、建筑的景观影响,由国际知名设计团队对连桥的造型和结构进行了精心设计,以“连民、连心、连山”为设计理念,桥身造型设计轻薄简洁,具备良好的步行、跑步和骑行体验,可为市民及游客带来一组更开阔、更具品质的城市景观地标,实现了慢行游中心绿地赏繁华, 登黄旗山上挂灯笼的美好蓝图。
四、关于项目人性化设计的问题
我市中心区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提供了多样化的人性配套设施,全天24小时开放使用,白天可为通勤、办事、购物等人群服务使用,夜晚将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交往的目的地,桥上精心设置了一系列休闲空间让市民驻足休憩,确保人行天桥的利用率和便利性。其中人性化配套设施主要如下:
(1)交通设施:全段均有考虑残疾人、婴儿车等无障碍设施,连桥设有十多处垂直电梯,另外在空间足够的区域设置了多个无障碍坡道出入口。各桥段出入口之间距离约为100米-250米,间距步行时间为2分钟-5分钟,出入口均串联公交站、地铁站、附近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便于市民到达各类目的地。
(2)风雨连廊:该立体慢行系统充分考虑了岭南地区温热多雨的气候特征以及桥梁的空间景观效果。沿线设有12段雨棚,每段雨棚长度约为50米,1、2、4号桥遮雨覆盖率达60%;3号桥为山林段,两侧树林郁郁葱葱,有一定遮荫避暑效果。同时,整体设计上全桥已预留雨棚结构件,未来可根据使用需求变化及整体景观效果进行灵活加装。
(3)休憩服务设施:全线沿遮阳棚、观景平台处,均设有休息座椅,1、2、4号桥休息座椅平均间隔不超过100米。结合地铁垂直转换厅提供零售外摆功能,并设有公共卫生间。
五、关于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问题
未来中心城区将构建“公交+慢行”的交通出行链,以公共交通出行为主体,衔接运行高效的绿色低碳慢行交通体系,通过合理的规划引导,从源头抑制小汽车过度使用,给市民留出更多步行和骑行公共空间。在中心城区核心地段建设立体慢行系统符合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可与地铁和公交有效串联,共同构建低碳、环保、健康的中心城区交通出行环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慢行空间,培育和引导“公交+慢行”的出行习惯,打造我市中心城区的一个全新文化和休闲目的地。
下来,我局将继续关注民生需求,按照市政府“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工作布署,规划建设更多提品质、惠民生、增亮点的精品项目。

问政人评分

3分

我要说两句

4参与

4评论

  • 蓝色市民01-29
    我也是支持这样的民生工程,考虑到东莞未来的发展,中心城区这些地方确实需要这样的一个立体慢行系统。
    来自:东莞市
    回复
    0
    举报
  • 东莞市民hy01-22
    我也支持绿色出行呢,但是鸿福路口几个路口都有地下通道,人行通道,设施设备都健全目前很多人不知道,也没有利用,浪费了很多纳税人的钱,现在又要新建其他,我也不是反对什么有利于市民出行的,但是真的要真正利用起来
    回复 badao(来自:东莞市):我反而是支持政府做法啊,建这个慢行系统以便配合后面绿色出行,现在东莞的汽车已经太多了,东莞在考虑开放电动自行车上路缓解马路压力,那么建天桥也顺理成章啊。。
    来自:东莞市
    回复
    0
    举报
  • 美国完蛋01-15
    我觉得这种工程可能跟地铁一样要10年之后才能开工
    来自:佛山市
    回复
    1
    举报
  • badao01-14
    我反而是支持政府做法啊,建这个慢行系统以便配合后面绿色出行,现在东莞的汽车已经太多了,东莞在考虑开放电动自行车上路缓解马路压力,那么建天桥也顺理成章啊。
    来自:东莞市
    回复
    0
    举报
加载更多内容
  • 知东莞App
  • 东莞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 东莞阳光网微博
  • 东莞阳光网
    微信公众号
  • 东莞电台
    微信公众号
  • 莞视频微博
  • 民生视点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