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公平
一是前期政府已经宣布松山湖未来学校初中部的一半生源面向全市招生,但现在又改为仅面向松山湖招生;二是东莞外国语学校从全市范围招生改为划入莞城学区,尽管其地处寮步界内。这两个安排未充分考虑其它镇街百姓子女入学的利益,政策非常矛盾,理由如下: 1. 松山湖未来学校并非松山湖管委会独资,事实上是东莞市牵头资助建设的高规格学校。作为一所全寄宿学校,距离不是问题,之前将一半初中入学名额面向全市招生,让各镇街生源利益均沾非常合理,现在却改口就近入学。如果按距离算,周边三镇寮步、大岭山、大朗距离也不算远。如果一定要强调地处松山湖,为何东莞外国语就不强调寮步属地? 2. 东莞外国语划入莞城学区,和上面松山湖未来学校的招生政策的理由恰恰相反,就近入学不知道如何体现。前后矛盾! 3. 近年来东莞市教育资源投入一直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碳。众所周知,松山湖和城区教育资源已经居于前列,各镇街百姓子女也盼望能够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但事实上松山湖和城区一直在不断投入建设高规格的学校,而其它镇街就只是说什么用集团化办学来解决。 4. 如果说城区人口多,需要更多教育资源,那松山湖的教育资源投入就更加让人费解。根据七普数据,松山湖仅有区区12万常住人口,还不及周边寮步、大朗各自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松山湖东南西北中各自都已有或在建高规格的小学和中学,而这些学校即便离周边镇街很近,因为属地不同,仍然不能就近入学。政府在松山湖东南西北中各自建设小学和中学,固然可以更好实现松山湖生源的就近入学,周边寮步、大朗人口大镇的学生何尝不想更好地就近入学,为何这些镇街的孩子就要花更多的时间通勤?为何不能在人口更多的周边镇街直接新建高规格学校,而不是等着松山湖学校建好之后再搞什么集团化办学?这显然质量大打折扣。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恳请贵局改变锦上添花的做法,未来优先在其它人口众多,教育资源薄弱的镇街新建高规格学校,而非等着喝集团化办学的汤,要不就摈弃狭义的属地概念,完全按照地理距离辐射更多学子,真正做到教育资源公平!
尊敬的市民,您好!您反映的问题已收悉,现回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应由地方政府分级承担属地户籍学生的义务教育责任,按当地户籍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以及办学规模等因素,合理划定辖区内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保障户籍学生在辖区内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为更好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精神和要求,我市结合实际,从2007年起实行市镇“二级办学”教育管理体制,市级承担市属学校的办学和招生任务,园区、镇(街道)承担本辖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和招生任务。 从1995年起,莞城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由莞城街道负责,莞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由市级负责并通过市直属公办学校解决莞城户籍学生的初中入学问题。由于早年莞城户籍学生人数不多,在莞城的两所市直属初中公办学校东莞中学初中部和可园中学的学位能满足莞城户籍小升初入学需求,经综合考虑,将原面向莞城户籍学生招生的市直属学校东莞市玉兰中学就地升级改造为东莞外国语学校,并调整为面向全市招生。但近几年随着户籍制度的深入推进,莞城户籍学生人数快速增加,尽管我们通过新建、改扩建方式大力增加市直属公办初中学位,但学位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莞城户籍学生增长速度,目前在莞城的三所市属公办学校东莞中学初中部、东莞市可园中学和东莞中学的初中学位无法满足符合条件的莞城小学毕业生的入学需求。为了解决莞城户籍学生的入学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就近入学原则,我们在具备初中学段且就近莞城的市直属学校东莞外国语学校中,利用其满足本校小升初直升学生入学需求后的剩余学位,解决莞城小升初入学的缺口问题。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是我市一所新建的创新示范市直属学校。作为市直属公办完全中学,学校由市教育局统筹招生;同时该校创新由市政府和松山湖园区共同出资建设,根据市、镇两级办学教育体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纳入属地招生管理,鉴于此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高中阶段面向全市招生,按照优质学位分配到校的政策要求,将拿出50%学位分配到全市各初中学校。初中阶段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要求,纳入松山湖义务教育统一招生安排。 我们非常理解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深入推进全市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是我市目前和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下来我局将加强研究,通过加强教研帮扶、促进教师交流、推进集团化办学、创新教学信息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方式,将全市优质资源辐射到更多镇街,提高镇街的教育加血水平,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再次感谢您的意见和建议,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东莞市教育局 2022年6月7日
10参与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