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阳光热线问政
阳光问政>问政详情

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中的反馈及建议

ys133 来自:未知 发布日期2021-10-19 15:22:59 状态: 已回复 编号:306906
处理用时:1天1小时18分
一、垃圾分类的大致流程:
1、各个家庭将垃圾分别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分装好,出门时将分装好的垃圾分别放入不同类别的垃圾桶;
清洁工将可回收垃圾回收,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生活垃圾统一交由市政垃圾回收车拖走。至于垃圾拖走之后是怎么处置这些垃圾的就不清楚了。
二、垃圾分类的目的:
1、分类后便于集中对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不同的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2、节约资源,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循环再利用
三、垃圾分类带来的影响:
1、增加了每个家庭的工作量。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处于快节奏中,尤其是在大城市,白天忙着送小孩上学和上班,下班后忙着准备晚餐、辅导孩子学习、抽出晚上休息的时间还要进行身体锻炼和学习充电,现在还得挤出时间进行垃圾分类。
2、用来分类的垃圾袋使用数量大量上升,垃圾袋本身就属于一种有害且很难降解的垃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物力和材料,更加重了环境的污染。
3、中国人对于可回收物的回收率挺高的,小区的清洁工阿姨每天都会将可回收的垃圾收集起来,最后卖给废品公司回收后再加工利用,剩下的基本是些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
建议:
1、从生产源头控制:研发可回收的环保袋;限制该类产品的生产
2、从消费源头控制:限制超市市场使用和销售塑料袋(如对散装食品称重时不使用平口塑料袋;消费者必须自行准备购物袋)
3、从最后处理环节控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降解垃圾新科技;
4、中国和日本的国情不能,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日本的模式。日本的家庭中有一个是专门照顾家庭的,而中国家庭男女双方都要工作。
    曾经有过减少塑料袋使用的政策,然而政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增加了超市一笔额外收入,更严重的是,后面推出了装散装食品的平口塑料袋,这样导致了塑料袋更是无处不在。
    纵观到现在有实施过垃圾分类的地区,目前看来最终以失败告终,民众大多叫苦不迭。请相关部门及负责人多考察民情,综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因地制宜考虑政策的可行性之后再考虑是否执行!
问政部门:城管局
分享

官方回复

2020年5月8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出台《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成立市委书记为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
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我市实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四分类”标准,分类标识颜色分别对应蓝色、红色、绿色、黑色,目前我市正在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同时,探索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必须实行分类运输,推行“桶车同色”、“标志明显”分类运输,提倡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中转压缩效能、采取源头滤水滤油等,实现运输环节减容减重。在可回收物方面,结合我市初步形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示范企业,规范行业管理,提供便民交售,推进可回收物规范管理;有害垃圾方面,东莞有害垃圾实行“镇收集、市运输处置”,正推进建设500个有害垃圾收集厢房,配置10辆专用收运车辆,建设有害垃圾收贮分拣中心,并开发了“有害垃圾数字化管理及展示系统”,对全市有害垃圾的贮存、转移、分拣分类、委外处置等数据进行快速传递及实时展示;厨余垃圾方面,东莞采取“集中、分散结合”的方式,配置73辆厨余垃圾清运车,建有麻涌、市区两座厨余垃圾处理厂,同步在社区、农贸市场等建设41座就地处理设施,形成社区生态链、市场处理链等;其它垃圾方面,通过源头严查严控、实施焚烧指标扣量处理、源头管控,实现其他垃圾无害化处理。
根据《关于明确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制定全市公共机构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落实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牵头严控商品过度包装,规范商品包装设计,有效减少包装废弃物产生;牵头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及开展专项整治。文中提到“曾经有过减少塑料袋使用的政策”的问题建议向市发展改革部门反映咨询。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能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问政人评分

3分

我要说两句

1参与

1评论

  • ys13303-25
    领导们体察一下民情吧,住户、物业、保洁都苦不堪言。1、分类的垃圾桶太小,放不下大家就随便放地上,弄脏地面;2、厨余垃圾不能有任何塑料袋,难道要住户用手捧着厨余垃圾去扔不成?3、保洁每次得将厨余垃圾翻来覆去清理塑料袋,这恶臭味既影响保洁员的健康,也会影响周边的住户,夏天就更加了。
    来自:未知
    回复
    0
    举报
加载更多内容
  • 知东莞App
  • 东莞广播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
  • 东莞阳光网微博
  • 东莞阳光网
    微信公众号
  • 东莞电台
    微信公众号
  • 莞视频微博
  • 民生视点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