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市户籍与非本市户籍中考差异过大的投诉和建议
在当今时代,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重视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东莞教育水平在近年来不断提升,教学环境提升。但同时,随着新莞人的增加,随迁子女的比例相对减少,但实际情况是随迁子女增加,本市户籍增加更迅速。 但2024中考,公办八大校随迁相比较户籍升,分数线高10-16分,二档学校以及以下,分数线大多差有20分。但在分数线差异大的情况下,户籍生拥有分配名额,所需的分数远远低于分数线。这就导致同样优秀的两名学生,一名随迁生在今年数学偏难的情况下,正常发挥,考到735,另外一名户籍生失常发挥,考到720,但由于政策,可以录取户籍生而不录取随迁生,于是随迁生滑档至第二志愿。本身在今年中考难度的情况下,学生的分数低10-20分是合理正常,但由于随迁子女分数增加,导致可能该学校今年分数与去年持平,甚至高过10分,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尤其在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本身在接受的教育上与户籍生相同,却早高户籍生10-20分。一是感到不公,二是会觉得努力不值得,努力换不来收获,亦或是产生厌倦努力的情绪,影响往后生活。我们能确保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却无法完全做到教育结果公平,但教育结果的差异却一年比一年大。 本人可以理解该差异,也可以接受较小差异,但不代表可以接受像今年这种大差异:本身在人数增多的2024中考,在学位设定上,户籍生增加,随迁子女维持不变,但事实上是户籍生与随迁子女的人数都有所增加。人数增加,学位不变,自然就会导致分数线差异扩大。可是为何不从开始就解决这种问题? 所以我提出以下建议:1.在出分数线之后填报志愿,精准录取,让真正的人才走向优秀的平台,培养千里马,却“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我们设计公办八大校的目的不就是培养人才吗,让学习力强的人不断攀登,创造佳绩,而非为了平衡学校间的实力,如果为了平衡实力,设立八大校的意义就其实不大。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有目标,有理想,去到理想的地方,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高。2.①减少分配名额,增加随迁子女可录取的人数②减少随迁人数。两个点都是可以的,点①是属于学位的调配,点②是属于从根源解决问题,本质上都是在缓和不同户籍间学位矛盾。3.筹备资金,开设更多学校,将原二档学校提升至一档,调配师资,合理规划资源来建设晋升的学校,如石龙中学,后街中学等;二档的“捡漏”老校更名,并入“大校”行列。4.对于2024届中考的随迁子女,给予鼓励。 教育是百年之大计,希望教育局可以给予合理解释与回复,共同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推波“学在东莞”思潮。
尊敬的市民: 您好!来件已收悉,感谢您对东莞教育的支持。感谢您的建议,我们将加强综合研判,争取中考录取更加合理。感谢您的信任,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如您仍有疑问,可联系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科(联系电话:0769-23126162)咨询。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东莞市教育局 2024年7月25日
7参与
7评论